6月28日下午,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柏樹鄉柏樹村,8歲男孩曉輝(化名),被幾名閑來無事的同學,強行叫到3公裡外的永寧寨村,最終被11人圍毆致昏迷,後經搶救無效身亡(7月9日《京華時報》)。
  近來,這類孩子暴力悲劇並不少見。我們的孩子們怎麼了?透過每一起具體案例的錶面和直接的“犯罪動因”,我們都不難看到一個魅影的晃動和囂張,這就是各種媒介對暴力無限制的傳播和渲染,甚至於公然地歌頌,以致形成所謂的“暴力文化”。
  當然,這不是一地的情況,也不是我國特有的,如歐美各國校園裡也不斷響起槍聲。如果在涉世不深和充滿好奇的童年就種下暴力的種子,以後收穫血淚和悲哀,也就不奇怪了。
  現在,全球流行文化中常常在美化暴力,孩子們從影視、電子游戲和書籍上得到的信息是: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用暴力是可以接受的,施暴者不但不受任何法律製裁,而且往往是被當作英雄來歌頌的。如對我國孩子影響頗大的《縱橫四海》和《古惑仔》等,都是“以暴制勝”。
  當代青少年從孩提時代就對暴力犯罪司空見慣,隨著影視和網絡等傳媒的普及,孩子們幾天所看到的血肉橫飛暴力鏡頭,可能已超過了整個“二戰”。例如,一個美國青少年18歲之前在各種傳媒上能看到4萬起謀殺案和20萬起其他暴力行為。我國也不例外,除了有“引進的”大片,還有“國產”的,殺戮和拳腳場面令人髮指。新出現的“網絡暴力”也不可忽視,我國青少年愛玩的網游,大都是以殺人為巧、為樂或為榮的。
  再看看我們對流行文化中渲染暴力的對策:影片的分級,喊了N年了,就是未見到位;對網絡殺人游戲設計的限制,也遲遲不見行動;對暴力文化的批判、呼籲聲音漸微;學校的生命和健康教育被升學擠壓到可有可無;而且,與目前影視和網絡游戲中渲染的“暴力美學”相比,我們教育體系中珍愛生命、遵守法規和生理衛生教育顯得蒼白無力。
  一位男孩有嚴重的“網癮”,百“解”無效,後來他父親認真地“學習”了殺人游戲,他絕望地說:“游戲設計對孩子心理、生理、情感和趣味的揣摩和投其所好,可謂入骨三分,如沒有更強大的對抗力量,孩子回頭極難。”
  當前,我們對付“暴力文化”對孩子的傷害,要趕快做好三件事:
  一是強大的正面引導。有必要在傳統學生安全教育引入一些新理念,如“生命化道德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不僅具有社會性,而且應當具有生命性,必須關註生命,孩子對生命化道德的理解,需要通過教育手段來完成,讓學生通過各種生動有趣和一貫的教育活動,保持對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呵護生命,避免傷害。只有比“暴力文化”更有吸引力和更有說服力,教育才能培植出孩子感激、體驗、敬畏和享受生命的品質,受益終生。
  二是要鏟除流行“暴力文化”的土壤。對此,我們不能完全寄希望於影視製作者、網絡游戲的製造者、傳媒“把關人”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也迫切需要執法必“嚴”。例如,可依據《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規,把有暴力鏡頭和場面的影視及網絡游戲等進行嚴格分級和管理。要知道,近來,我國因痴迷網絡暴力而在現實中“模擬”犯罪的案件並不少見。
  三是要認真檢討我們的教育,如應試和功利教育為主流的教育理念已偏離了教育的本源,孩子們面臨越來越大的學習壓力,卻又沒有合理和正常的宣泄途徑。特別是義務教育的“精英化”風氣漸盛,還有家庭和學校中的“情感缺欠”日趨嚴重,孩子之間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力也越來越弱。這些都需要我們有所警覺並及時修正。(江蘇 顧德寧)  (原標題:小小年紀行凶,背後有“暴力文化”魅影作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03biilm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