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2日,觀眾路過北京一家影院貼出的《阿凡達》巨幅海報。近日。美國電影《阿凡達》京城熱映,一票難求。新華社記者張燕輝攝
  參考消息網6月23日報道 近日,美國《赫芬頓郵報》娛樂版列出了一組所謂爛片的名單,而人們對這些影片簡直崇拜到家了。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現在就反其道而行之,把這些人們競相追捧的熱片批駁一番。報道稱,說某個東西被高估通常比說它被低估更易引發爭論,因為沒有誰想聽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是垃圾。
  《拆彈部隊》(2009年)
  凱瑟琳·比奇洛前前後後執導過多部好電影。但這部電影很一般。編劇是馬克·博爾(他也是《獵殺本·拉登》的編劇)。劇本十分冗長,一遍遍重覆著戰爭是毒藥這一主題,最後變得索然無味。武打動作感覺像是比奇洛此前執導的影片和彼得·伯格此前執導的《改朝換代》的某種混合。該片很普通,卻榮獲了6項奧斯卡獎,比奇洛還因此片榮獲了最佳導演獎。這是奧斯卡歷史上的一個輝煌時刻,但《拆彈部隊》根本就是名不副實。
  《阿黛爾的生活》(2013年)
  阿卜杜勒-拉蒂夫·凱希什的這部金棕櫚獲獎影片雖然可圈可點,但缺點更多。該片表現乏力,對女性的描寫充斥著性愛,令人生厭。越往下看,越覺得這部片子中充斥著凱希什的個人欲望,其個人欲望遠大過人物需求。
  《地心引力》(2013年)
  儘管片長只有91分鐘,但還是感覺又悶又長。聽著眾人對這部影片的贊不絕口就像無意中聽到一則只有資深影評人才能聽得懂的內部笑話。
  《黑客帝國》(1999年)
  上映15年後,這部影片變得既無聊又老套。影片全部是動作戲,並沒有什麼實質內容,除非你喜歡偽唯靈論的心理囈語和對虛擬現實的直白比喻。《黑客帝國》是令人費解與幼稚的糟糕結合體,如果不是因為瓦霍夫斯基採用炫目的視覺效果的話,所有人早就對這部影片閉口不談了。
  《藍色情人節》(2010年)
  就像該片敘述的情感關係那樣,《藍色情人節》令人失望至極。瑞安·戈斯林和米歇爾·威廉姆斯錶面上還很般配,但實際上文章作者根本不相信兩人是相愛的,因而這部片子也沒有什麼觀賞性了。戈斯林跳的那幾段尤克裡里舞還不錯,但這部片子時空跳躍,既沒有解釋清楚他們為何無可救藥地相愛了,也沒有以令人滿意的方式解釋為什麼世事又如此迅速地變成了一場空。此外,這些人物就不怎麼招人喜歡,文章作者也沒有多大興趣,所以在長達112分鐘的放映時間里,大部分時候她都想喊:“你們趕快分手好不?”
  《後裔》(2011年)
  這部2011年上映的影片的糟糕之處就是它糟糕透頂。聊以慰藉的一點是,大叔大媽觀眾也知道了謝琳·伍德利,她在水下邊哭邊游的場景是整部影片中唯一值得觀看的片段。影片剩下的部分是個大雜燴:夏威夷式襯衫、博·布里奇斯的橋段、偶爾穿插喬治·克魯尼跑來跑去的鏡頭,還有溫柔版的喬治·克魯尼。這部影片原本應真實表現一位父親失去親人之痛,和在與女兒建立父女感情時經歷的掙扎,到頭來卻讓人昏昏欲睡,即便你確實很想流淚。
  《亡命駕駛》(2011年)
  用“亡命駕駛”作片名十分恰當,因為你看了這部片子後就想衝到大街上。這部影片據稱是有關一個洛杉磯逃亡雇佣司機的故事,但這部影片實際上成了瑞安·戈斯林和其他每個角色之間上演的一場奪人眼球的大戰。偶爾還會穿插殘殺的鏡頭,讓觀眾大喊:“天啊!發生什麼了?”
  《阿凡達》(2009年)
  這部電影只是一群藍乎乎的人跑來跑去,配有造價超高的特效背景。嚴格地說,如果不查看維基百科的話,人們能記住的就是這些了。當然,《阿凡達》是用作製作萬聖節服裝和讓青少年飄飄欲仙的好由頭,但這部影片值得大賺20多億美元、獲得9項奧斯卡獎提名嗎?答案是否定的。它值得再拍3部續集、出版4部以該影片改寫的小說嗎?答案更是否定的。(編譯/王賓)
  更多境外媒體報道,請見《參考消息》官方網站首頁。網址:  (原標題:美媒盤點15年來被誇大的8部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03biilm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